问图书馆员

我的图书馆

首页>地方文献

竹王祭典

  • 发布时间:2017-09-18
  • |
  • 作者:新晃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74次

“几重岭树灭蛮庄,妇女逢看不肯藏。闻道寨前花鼓闹,背儿争赛竹三郎。”这是贵州诗入余上泅写的一首《蛮洞竹枝词》。

  “竹三郎”是谁?就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夜郎自大”所说夜郎王的三儿子。“赛”就是备仪仗、鼓乐、杂戏等祭祀,酬报竹王的神恩。清嘉庆二年,有一位名叫舒位的文人写了一首题为《夜郎》的诗,诗曰:“流水淙淙匝夜郎,浣纱人见竹三王。年年饱食槟榔饭,不信人间有稻梁。”这首诗道出了夜郎王的身世。据传古时,有一个女子在豚水(牂牁江)边洗衣服,忽然有一根三个节的大竹子漂流到她的脚边,不但推之不左,隐约还听到竹中有婴儿啼哭声。洗衣女感到奇怪,便将竹子拿回家去,剖开一看,有一个男婴,她就将其悉心抚育。婴儿长大,颇有才武,便以竹为姓,并以住地郎山、夜山山名,将其地称为夜郎国,自立为夜郎侯。之后,他拥有精兵十万,先后征服了周围20多个氏族集团,域跨楚、蜀,滇,黔。当时的汉武帝不敢小看他,派出大将庸蒙去安抚,授以印绶金银,并封其为夜郎王。到公元前32年,汉成帝即位,夜郎王的势力更加强大.使得汉室不安。汉帝又派重兵去征讨。公元前27年,夜郎国被消灭,夜郎王被斩首。当地僚彝等少数民族以夜郎王非血气所生,又因其治理得好,人们熊安居乐业,大家都很怀念他,都尊称他为“竹王”,并上书汉君,要求为竹王建立祠庙祭祀他。汉成帝允准建庙,还封夜郎王的三儿子为侯,殁配父庙。此后,楚黔两地的少数民族年年岁岁都要选择吉日,举行盛会祭祀竹王。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写有一首《题竹王庙》的七绝,诗云:”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还郎曲。”这首诗既形象显示出竹王庙的肃穆宁静,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竹王的爱戴、怀念之情。

  新晃侗族自治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屑黔中郡,汉属牂牁郡,是夜郎国的属地。境内居民多系峒(侗)、苗民族。夜郎王被害后,其后裔也有徙散来此居住的,后此地改属武陵郡.统称“武陵蛮”、“南蛮”、“苗蛮”。唐贞观五年(632),晃地设“夜郎县”后,夜郎王的后裔及本地少数民族出于对夜郎王的崇敬,便在现鱼市镇竹山坪、溪口处修建了—座恢宏的“竹王庙”,年年三月初三日,都要以本民族的形式集会,敲锣、打鼓、放铳、跳舞、唱山歌,举行隆重而又热烈的祭祀活动,称之为“赛竹王”。“赛竹王”的前两天,各村寨的头人就沐浴更衣,齐集竹王庙,与庙祝们一起清扫室宇,拂拭神龛杀猪宰羊,做好祭祀的各项准备工作。“赛竹王”那天清晨,竹王庙中就传出了悠扬的笙箫钟磐声。庙内,竹王神像前的供桌上烛光摇曳,香烟缭绕,糖食、果晶、净酒、香茶摆满一桌。供桌前三个木架上匐伏着“三牲”(修刮于净的整头猪、牛、羊)供晶。供桌左右排放着多面彩色旗幡和一柄“万名伞”。庙堂两侧分别站着八个莲头赤足、头带凶恶狰狞的木雕面具,身披稻草,腰束藤蔓,手执各式兵器的“山鬼”(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山鬼》中,有“桩[披]薜荔[一种香草]兮带女罗[免丝藤蔓]”,“被石兰兮带杜衡”之句)。员时前后,各村寨轩民族的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盛装来到庙前,所有大小款首,年尊长者进入庙中。这时,庙外铁铳三响,锣鼓齐鸣,“庙内赛神庙外戏”的祭祀仪式正式开始。所有款首、头人、尊长、庙祝在悠扬悦耳的细乐声中,由主祭者引领齐集供桌前。向竹王神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献祭品,给竹王神像“挂红”,主祭者念读祭文后,再行“三跪九叩礼”,祭祀完毕,开始“庙外戏”。庙外戏包括游村、赛歌、赛舞、赛锣、赛牛、赛鸟、赛鸡等群众性的活动。首先是游村:两个手执铁铳,提火药箱的人在前开道。每铳三响,声震山岳,惊动四村八寨的人都来到路旁、山头拥看。接着是仪仗队,由青少年们举着各色旗幡及万名伞,随后是各村寨的锣鼓,“咚,咚咚。咣”有节奏地打响,增加了热闹的气氛;跟在锣鼓后的足六个身强力壮的小伙抬着猪、牛、羊“三牲”;然后是十六个头带面具、身披草蔓的“山鬼”,一路既歌且舞,途中观者争相拥看;再后是细乐,一群吹着芦笙、萧笛,敲着钟磐、锅铃的入.缓缓随行;最后是各村寨的大小款首领着各自村寨的民众游行。“游村”完了,“赛竹王”的正式仪式结束,各村寨的男女群众就根据各自的爱好,邀集伙伴在坪地中,山坡上赛歌、赛舞、赛锣,斗牛、斗鸟、演戏(带面具的人)……,直至夕阳西下,回到各自村寨,有的出米,有的出肉、有的出菜、有的出酒.拿到一产房屋宽敞的人家,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聚餐,尽欢而散。

  “赛竹王”,既是晃州侗苗各族人民对竹王的崇敬和怀念,也是祈求保佑一方平安,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心愿。赛竹王活动一结束,就开始紧张的春耕下。

  晃州的竹王庙和“赛竹王”影响很广。清乾隆初年修建的白善化(长沙)去贵州的驿道经过晃州,井设有“晃州驿”站。当时有一位名叫王协和的贵州主考,由楚去黔,途经晃州,看到蜈蚣关险峻的地理形势,看到酒店塘开采的水银朱砂,看到驿道旁肃穆的竹王庙,留下一首题为{晃州道中)的五律诗:“楚塞行将尽,江流去转长。万峰悬马首,一线入羊肠。土禁丹砂穴,风吹白芷香。牂牁犹数驿,此处竹郎王。”他在诗中说,离贵州目的地还有好几个驿站,到晃州就看到有竹王庙了。还有一位名叫王渔华的官员走驿道去贵州上任。经过溪口时,正好碰上当地群众“赛竹王”的盛况,他停舆观看后,即兴写下一首《题竹王庙》七绝。诗曰:“竹山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探处拜三郎。”他把侗、苗民族祭祀竹王神会的场面,记述得多么热烈。清道光初年,晃州直隶厅训导梅峰在一首(夜郎览古)诗中,从”英声剖出大竹儿”,到“庙祀犹上竹王祠”,用24句古风,把竹王(夜郎王)“自侯自王”、“跨有楚蜀”、“卫(青)霍(去病)北伐”及“沅有夜郎”的兴衰经过包含得一览无余。但不知什么原因,到清末竹王庙不复存在了。清末晃州一位名叫李大的贡生,在其《西溪杂诗》第一首中.就发出了“竹王遗迹叹幽遐”的慨叹。

  竹王庙虽然废祀了,但竹山坪、溪口的人们还是十分怀念竹王。据(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姚茂清说,光绪十五年(1829),该地重修的回龙寺中,群众特地在观音殿侧设了一十供有竹王神位的小木龛,敬拜竹王。时代前进了,科学发达了,但是赛竹王的形式,如戴面具、穿草衣的傩戏(山鬼)、赶坳,赛歌、赛舞(哆也)、(打闹年锣)赛锣、(吃合拢饭)聚餐及斗牛、斗画眉的遗风,现仍在新晃的侗乡苗寨流行,只是形式和内容稍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