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图书馆员

我的图书馆

首页>地方文献

节日

  • 发布时间:2017-08-21
  • |
  • 作者:新晃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08次

侗、苗民族的节日很多,几乎没有都有,比较重要的又春节、社日、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及尝新节等。

 春节最隆重。腊月的二十三为“小年”,三十(月小二十九)要拿豆腐祭灶神,过了这天,家家户户用竹枝扎把笤帚扫“阳尘”,清除屋上、炕上的烟尘;忙着杀年猪、舂粑、烤酒。过“大年”那天,上午打扫环境卫生,收拾杂物;下午,将熟猪头、猪脚、猪肚子、雄鸡摆在中堂的方桌上,焚香纸鸣炮,供祭祖先;晚上,全家老小坐在火铺上,围着火塘吃“团圆饭”,和“团圆酒”。这餐饭菜办得要丰盛,要吃剩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钱米富足。饭后,烧起旺旺的火“守岁”到天亮。新年文娱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初一清早,小男孩读书,小女孩刺绣、绩麻,晚辈向长辈问好。入夜,中堂灯光明亮。有“三十夜的火,初一的灯”之说。从初四起,携带猪肉、糍粑、糖果礼包,向亲友拜年,恭贺新禧。家族互相吃“年酒”。村寨中玩龙舞狮,打“闹年锣”,唱山歌,喜气洋洋,情趣浓厚。

 侗族人民将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春社。这天,每个家庭都做“社饭”,以祝贺新的一年播种季节的到来。“社饭”配料主要是糯米,半些粳米、腊肉、黄豆、野葱、蒿菜一起蒸,香色味皆有。有的地方在甑子里放十二个酒杯,以集的汽水多少来预测每月的雨水,以便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努力夺取丰收。

 清明节,侗族人民喜吃拌粑菜的米粑。村里的人扶老携幼去坟上祭奠,扫墓、插纸标,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还要给新故的亲人立碑。

 四月八,传说是牛的生日,称为牛王节。这一天要给牛喝酒、刷毛、洗身,让牛休息一天。苗族则祭奠传说中的一位苗族英雄。

 六月六,据说是侗族始祖吴世万、姚君赞等将杨天应请来晃州之日。为了纪念先辈的业绩,要举行赶坳活动。侗族长辈聚集一起,用山歌的形式向青少年传授知识。苗族有在田边祭祀“五谷火神”的习俗。

 七月半,又叫鬼节,为祭奠祖先亡灵的日子,方式礼仪与汉族大致相同。

 尝新节,新晃侗族喜庆丰收的日子。在立夏后新稻谷打苞的日子,抽取七个禾苞,将米、肉与瓜、豆等时鲜蔬菜,熬粥祭谢五谷尊神。第一碗粥要先给狗吃,相传古代洪荒时期,谷种是狗用尾巴涉水带来的。出现在扶罗镇伞寨村一带固定在农历七月初一举办大规模的尝新欢庆活动。

 侗族人民过中秋节,虽与汉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习俗。据侗族传说,中秋节之夜,月宫的仙女要降临人间,把甘露洒遍大地。所以,在明月当空,夜深人静之际,姑娘们打伞遮盖自己,到别家原理摘瓜果、打菜,借助宫女牵线成双。嫂子们“偷”各肥硕的瓜或摘些青翠的毛豆,希望生个胖娃娃,小伙子也想通过这个游戏得到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空坪煮食,不能带回家中。传说种菜的失主要骂才使“偷”者感到更加吉利,但失主在这种情况下偏偏不骂,反而故装不知与“偷”菜人一起煮食。

 回族的节日是以回历(又称伊斯兰教历、“希吉拉”历)来确定和进行的。每年主要有三大传统节日,即“开斋节”、“吉尔邦节”和“圣纪节”。按公历套回历的三大节日,每年的时间都是不相同的。

 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按伊斯兰教教规定,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每天日出前和日出后才能进餐,意在体验贫困者受饥饿的痛苦。斋月期内,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要给贫困者施舍一些生活物质。封斋期为30天,斋戒期满即为开斋节。是日,人们沐浴净身,穿戴整洁,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聚餐,共祝斋戒胜利完成。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按回历从开斋之日算起至70天位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译音,意为“牺牲”。节日里,回民穿戴整齐,到清真寺做礼拜,宰牛、宰羊,隆重庆祝。

 圣纪节,又称冒路德节,回历每年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诞生和忌日而举行的。多由清真寺主持,集中一起听阿訇讲经,颂扬默罕默德的功绩。

 新晃人爱画眉,养画眉,更喜欢斗画眉。他们经常利用休闲时间到野外遛画眉、谈画眉,特别是在举行雀坳节会活动时,成百上千只画眉云集赛场,画眉鸟的歌声和精彩的打斗惹得围观者啧啧称奇,场面十分壮观。20022003年,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古夜郎(湖南·新晃)国际画眉节”,吸引众多中外游客。中国国际名牌协会授予新晃“中国画眉鸟之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