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的服饰,春、冬尚青,夏、秋多白衣。男子,头包长青帕,身穿缀有三个小荷包的对襟短衣、便裤,腰上束带,别一只银牙签。热天,脚穿稻杆或苎麻编的草鞋,外出,戴顶内沿黑、外沿白的光油斗笠;冷天,缠裹腿,配布鞋,也有穿长衫的。
女子打扮比男子讲究。略过膝盖的石衽衣,栓一排铜纽扣;圆领、襟边、袖口滚两三道蓝边,嵌些细小花纹;裤脚底边,绣有红花绿叶。鞋面上的彩蝶鸟禽,游龙飞凤,千姿百态,形态毕肖。胸前佩的小围兜上,加块半圆的布,顺着纱的经纬挑着楼台、人物等图案,美观耐用。腰间捆条两指宽、菱形隐现的飘带,垂于右侧,身材显得苗条、矫健。梳的发型各有特点:未婚姑娘,蓄着捆上红头绳的独辫子,前额留一排齐眉的二檐子(俗称“刘海”);出嫁不久,刚做媳妇,挽个盘龙髻,二檐子两边分;上了年纪,生育了小孩的,全往后梳盘髻。
侗家妇女每当婚嫁或过节、集会、出门做客,都穿着自己纺织的家机布衣服,发上插起银制发簪、莲蓬、中心花、八方针,戴起耳环、手镯、戒指、项圈等装饰品,显得格外华丽。人们往往把梳妆穿戴的美丑作为衡量一个妇女人品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未婚女子的娇艳打扮,更能得到恋人的欢心和小伙子的仰慕。她们也往往为此感到骄傲。
小孩子的帽子,随时令更换。酷暑盛夏,用一条有绣花的窄幅头巾遮额;春季或秋季,戴一顶用绸缎制成、周围镶有白兔毛的猫儿帽;冬天的童帽更加讲究,帽后有一块披肩的护颈,里面铺着棉花保温,前沿嵌有用白银精制而成的十八罗汉或十八梅葩,两边贴上一块银质圆形花板,花形突起似浮雕,有双龙练宝、丹凤朝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帽的下边还有用银链吊上的一排排响球或银狮,头摆动时发出叮叮响声。帽顶绣着花草,嵌着颗颗银珠,后面下沿,吊着老鹰爪和银制葫芦、金鱼、四方印、响铃。随着生产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晃侗族的服饰、穿戴,现在已有了变化。
苗族衣着,自清代以后,变化较大,清乾隆年间《芷江县志》云:西溪(今新晃地)苗民“昔年衣服男妇均系左领,男子留发辫,包青布帕,身着衫裤。女子习尚花裙,身着布短衣,下身花布裙,不着裤。今皆知廉耻,俱如汉民装束,妇女均着裙裤。”民国以后,与侗族杂居在一起的,衣着大多与侗民族相同,与汉民族杂居的,多着汉装。
回族服饰大致与汉族相同,多便衣短装。也有少数男子穿长袍,但仍沿袭戴“礼拜帽”(用白布制成的统帽)。妇女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戴黑色头盖布,节日或在清真寺举行教礼时,阿訇和男教民还用长幅白布缠在头上,称为“贴斯带”,以示庄重。妇女则将盖头布从头披到肩上,扣在领下,只外露脸部。